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宣传
来源:云南政协报
作者:钟瑞华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肯定了各族群众在盟誓传统中一心向党、团结奋斗,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勉励他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
剽牛、喝咒水,各民族代表当年以此方式盟誓一心向党、团结到底,一方面体现出党的群众工作的深入性,另一方面体现出盟誓各民族对党的深度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及“郑重许下同心同德跟党走的誓言”,就是看到并肯定了这种真诚而深厚的“同心同德”情感。今天,我们要延续这种一心向党、团结奋斗的情感,就要以有形之举、有感之魂、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努力推动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以有形之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强调,要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盟誓和誓词碑本来就是有形之举,其中承载着深厚的一心向党、团结奋斗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典范性。发扬先辈光荣传统,以有形之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形成有形的抓手促进民族团结工作。首先,扎实开展干部教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夯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思想基础。其次,积极推进学校教育。在全省大中小幼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推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双向交流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内心深处。最后,创新实施社会教育。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推动“推普工作乡村行”“推普好家庭”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整体提升民族地区群众普通话水平,以语言之形为桥梁,促进各族人民心灵相通、命运相连。
以有感之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要求,各族人民都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誓词碑铭记着剽牛、喝咒水和“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誓词,解放之初当地少数民族仍保留万物有灵观念和剽牛看卦习俗,他们在神灵的见证和监督下盟誓要团结到底,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液的最真诚表达。以有感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用“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打动各民族群众的心灵。首先,坚定不移强化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引导各族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切实履行宪法赋予的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作贡献。其次,坚持在保障改善民生中凝心聚力。深入实施“幸福花开”工程,围绕“三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上台阶,八年做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样板,十五年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杆,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目标,着力实施“八大重点工程”,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后,持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引领工程,打造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升级版,建设沿边城镇带和兴边富民中心城镇,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村镇城立体支撑的稳边固防新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教育卫生高质量发展等三年行动,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各民族在生活点滴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以有效之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指出,要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盟誓70多年来,各族群众践行誓词,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以有效之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发扬盟誓精神,提升民族团结工作实效。首先,持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造一批“幸福小坝式”的中国式幸福平安社区,培树一批“张惠式”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水乳交融、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其次,实施法治护航铸牢主线行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中,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让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成为常态,不允许有法外之地、法外之人,依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最后,防范化解民族领域的风险隐患。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及时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以有效之方促进云南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
上一篇:叶莹:讲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普洱故事 2024-11-27
下一篇:罗雷:学习领悟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202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