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统战新闻

272023-1116:21— 分享 —
【以物述史】绸巾上的密信:民革在香港成立始末

来源:统战新语 浏览次数:190

编者按:百年党的统一战线史,留下了无数携手同心的经典故事。如果文物会说话,那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一座座旧址故居……历经岁月洗礼,依然在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广交朋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故事,浓缩了厚重而灿烂的统战历史文化。“统战新语”推出“以物述史”栏目,让文物开口说话,讲述中国共产党团结引领统一战线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共同奋斗的故事,从历史中汲取新时代不懈奋进的力量。

这一方绸巾上写有(谭)平山、(柳)亚子、(郭)春涛、真如(陈铭枢)、蕴兄(朱蕴山)、(何)香凝、(李)济深等国民党民主派人士的名字。

关于民革党史的海量历史资料里,一方写满了字的三角形白色绸巾的照片最先引人注意。

这张绸巾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它在民革历史上分量可不小。1947年秋,为成立国民党民主派联合组织,将分散的民主派组织和人士联合起来继续开展反蒋斗争,在香港的李济深、何香凝联系在上海的谭平山、柳亚子等“迅即来港,共同筹策一切”。

为躲避国民党特务的搜查,李济深执笔在这块绸巾上写下仅有56字的密信,准备让有“神行太保”雅号的朱蕴山将其缝在衣服内侧带至上海。

朱蕴山早已买好了去上海的船票,但在开船的前一天接到友人电报,被告知一到上海就有被逮捕的风险。为了绸巾上所列人员的安全,朱蕴山最终未能成行,改由其他人传递口信。

最后,这一方绸巾在柳亚子到港后由其当面接收并保存下来,成为国民党民主派人士冒着生命危险、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历史见证。

从1947年5月起,国民党各民主派别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在港多次聚会,对联合组织的任务、政治纲领等进行了充分讨论。但在组织命名上,大家有不同意见。宋庆龄捎口信给何香凝提出建议:“早年我与邓演达、陈友仁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莫斯科宣言》,以示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后来我曾考虑过临时行动委员会之下一步,可以改为革命委员会……建议考虑。”

很多成员不想和“国民党”三个字有关系,想要与国民党反动派划清界限。但何香凝坚持宋庆龄的提议。她认为,“国民党是孙中山先生亲手缔造的,国民党民主派作为孙先生的信徒,成立革命组织,必须保留孙中山的传统,才足以取信于民众,有利于广泛号召”。而且,“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只有善于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这个组织才会兴旺发达,才能在与共产党真诚合作中发挥分化敌人的作用”。

1948年1月1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正式举行。民革的成立,标志着在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时刻,国民党各民主派别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实现了大联合,使国民党反动势力更加陷于孤立,使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此后,民革同中国共产党在风雨同舟中成为了亲密的友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