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院声音 >理论宣传

012023-0212:01— 分享 —
李亚强: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来源:社会主义论坛 浏览次数:4301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应对的重大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发展目标及重大原则,其中专门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意味着我们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 治理”的老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崛起历程时,鲜明指 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 和肮脏的东西”。其实,就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方式来看,无论是生活在其国内的人民还是受其 扩张影响下的他国人民,都受到了资本主义的无情盘剥和掠夺压榨。当然,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对自然资源的疯狂索取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河流和地下水的污染、大气环境的破坏、酸雨的出现等。特别是基于利益分配不均、抢占全球资源和挑战国际关系格局等因素的考虑。 

        纵观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无一不是建立在对世界各国人民、全球自然资源压榨和掠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 界殖民体系崩溃后,这种状况也未发生根本性扭转,反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使得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获得了更为强大、更为直接且更加隐蔽的掠夺能力,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对自然的破坏。 

        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始终秉持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理念

        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在西方殖民者的坚 船利炮下,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轰然倒塌,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日益趋于崩溃和瓦解,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一方面造成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的百年屈辱,另 一方面也激起了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不懈探索。从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到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 思列宁主义”,中国人在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对实现现代化这个课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 

        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洗礼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得以进一步解放,加之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广泛宣传和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先进的中国人在共产主义这面旗帜下集结起来,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了领导核心和组织基础上的准备。 

        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注重对欧美现代化经验的吸收借鉴和取舍扬弃,对于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并且已经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不俗成绩的苏联经验也没有照单全收、全盘照搬,而是始终注重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从 1954 年到 1965 年,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56 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处理好的十对关系进行了系统阐释,指出要通过包括对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自然关系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建 设。针对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一定污染和破坏问题,1973 8 月召开 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 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制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政策法规,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提 升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层面研究部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研究制定包括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在内的一系列有关自然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党的十五大后,党中央、国务院对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逐年加大。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阐述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增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因素,首次将“建设美丽中国”纳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当中,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启了全新的征程。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主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严谨科学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度融合, 在理论层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在实践层面将“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污染防治”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一体推进,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为其他后发展国家探索出一条以绿色为底色的现代化道路,树立起人类现代化新的文明标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重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吸收借鉴欧美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注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强调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着力培育和倡导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实现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蕴含着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式现代化将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民生兼顾起来,通过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等一系列行动,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把落脚点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主题之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系统治理观点。生态环境是一个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在内的综合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彼此联系、相互制约。70 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对我国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综合来看,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兼顾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性治理。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的观点,通过合理开发、系统治理,着力构筑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全球 合作共同参与。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9 年在给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的贺信中指出,“人类只有一 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新科技革命的推广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踏上了现代化的进程,原来在一些区域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跃 出一国一地区的范围,逐渐转变为全球性的问题。 从全人类共同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必然要通过摒弃差异、达成共识、实现全球 合作、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解决,坚持“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才能推进人类文明迈入更高的发展层次,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讲师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来源:《社会主义论坛》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