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党史学习教育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312021-0515:51— 分享 —
谱写七彩云南高质量发展壮丽篇章!《经济日报》四个整版聚焦云南

来源:云南发布 浏览次数:2714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5月31日
《经济日报》用四个整版聚焦云南
其中
特刊一版刊登
中共云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署名文章
《谱写七彩云南高质量发展壮丽篇章》
全面反映
云南跨越发展

辉煌成就和经验启示云南

高质量发展壮丽篇章
(中共云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党中央对云南建设发展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云南跨越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云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党中央对云南建设发展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对云南工作提出了“一个跨越”“三个定位”“五个着力”和“四个突出特点”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新时代云南跨越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


云南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奋力谱写新时代云南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



聚焦基本省情特征,闯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


针对云南属于欠发达省份的实际,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的嘱托,坚持新发展理念,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赶超跨越。2020年,云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5万亿元,在全国排位从2015年第23位跃升到第18位。


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和新动能培育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烟草、旅游、能源、生物、有色金属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重点培育“五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20年,云南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非烟工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66.2%提高到75.3%,工业增长“一烟独大”的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工业经济结构转变为烟草和能源两大支柱产业双驱动。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牵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这些年来,云南围绕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等八大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建设“数字云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扶贫等,开展技术创新,累计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8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产品540余个,科技创新助力全省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云南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教育辐射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加强面向南亚东南亚综合交通、物流、信息、能源枢纽建设。2016年至2020年,云南进出口总额由199.99亿美元增长至389.46亿美元;跨境人民币业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金额突破6000亿元,与境外10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跨境人民币业务;云南建立的双边合作机制实现澜湄5国全覆盖,对南亚和东南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聚焦民生建设短板,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云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针对云南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经过接续奋斗,云南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困扰云南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9.6万人真搬实住、数量居全国第3位,百万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


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和云南的突出特点作出的重要部署。我们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全面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全省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0个,4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8个民族自治州有48个县通高速公路,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邮、通硬化路,一些曾经“峰际连天、飞鸟不通”的山村打通了发展通道。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迈入全面小康的第二个“千年跨越”。2016年至2020年,全省民族自治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聚焦生态安全战略任务,擦亮云南最美丽的自然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要求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到具体工作之中。


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突出重点实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8大标志性战役。实施了一批污染整治重大专项行动,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无组织排放整治、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燃煤小锅炉淘汰,持续推进建筑工地施工扬尘专项整治,率先全面供应符合国Ⅵ(B)标准车用汽油,提前4年完成国家部署任务。以革命性措施狠抓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的彻底转变。截至2020年,九大高原湖泊中劣V类水体从2015年的4个减少为1个,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在I类,洱海治理成效明显,滇池水质得到改善,草海水质连续两年稳定在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云南省委专门成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高位推动各项改革工作。2014年以来,累计完成建设制度、保护制度、治理制度、管控制度、执法制度、责任制度、产权制度、补偿制度8类制度130余项改革任务,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监管执法、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补偿、国家公园制度等一批先行先试、实践创新的改革事项成效逐步凸显,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点改革不断突破。



聚焦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云南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确保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云南得到坚决贯彻落实。云南坚决守护好祖国的西南大门,促进边境地区繁荣发展、和谐稳定、巩固安宁。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全省各族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坚持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初步形成比较完整、具有云南特点的民族法规体系,保证各族人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


平安云南建设稳步实施。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涉藏地区治理长效机制,健全边境地区社会治安联防联控联管体系。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建设智慧城市,拓展数字化公共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智慧教育、远程医疗、环境保护、社会治理、执法司法、边境管控、应急救援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把“两个维护”落实在强化政治监督上,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实施。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聚焦突出问题、紧盯关键环节,不断巩固拓展整治“四风”成果,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坚持“三不”一体推进深化腐败治理,坚决肃清白恩培、秦光荣、仇和等余毒流毒影响,着力构建常态长效的监督机制,营造海晏河清、朗朗乾坤的政治生态。



彩云之南奏响华彩乐章


1928年,在云南边疆红河州蒙自市一个叫查尼皮的彝族小山村,17名党员代表在一处茅草房里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从此红色的火种便在云岭大地点燃。


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团结一心谋发展。


百年间,沧桑巨变。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云南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跨越。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云南朝着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迈出坚实步伐,美丽开放的彩云之南处处涌动着勃勃生机。



同心同力奔小康


秉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云南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


李娜倮是澜沧县勐根村老达保一名土生土长的拉祜族农民。“过去我们寨子晴天灰飞、雨天路滑,交通闭塞,十分贫困,全寨119户中有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娜倮说。


近年来,老达保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成立了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村民们自编自创的12个本土特色节目受到游客喜爱。农民成了演员,在家门口演出,既增加了收入又不耽误农活,老达保也成了拉祜文化名村、旅游产业新村。


“党的政策好,我们在唱唱跳跳中实现了脱贫致富。”李娜倮说。2019年末,老达保村民小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4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40元,92户40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近年来,云南省持续加快整体脱贫、全面小康进程。通过实施三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云南打造了36个示范县、264个示范乡镇、3711个示范村,助推各族群众全部脱贫。2016年到2020年,云南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云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民族同心筑梦、奋斗圆梦,同全国一道实现小康。”云南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刘智说。



绿色发展筑底色


“五一”假期,大理市建成不久的生态廊道示范段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打卡。生态廊道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洱海湖面,一边是秀丽的白族特色民居,美不胜收。“我们将把洱海生态廊道建成一条生态道、保护道、景观道、文化道。”大理苍洱投资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幸华说。


自2018年开始,大理市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大理市计划投入近百亿元,推进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生态廊道建设、生态搬迁、管网完善、科学实验地建设五大工程,目前已完成环湖129公里生态廊道主体工程建设,海西段阳南溪至桃源北46公里生态廊道已投入运营。


绿水青山是云南的美丽名片。云南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九湖保护治理等8个标志性生态项目。“十三五”期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逐年提升,16个地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0年,全省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达83%,高于国家下达目标任务10个百分点;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标,保持Ⅲ类以上水质;九大高原湖泊劣V类水体数量由2015年的4个减少为1个,洱海水质稳定向好,滇池水质为30年来最好水平。


云南坚持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让“绿色”成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底色。


丽江市华坪县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如今,黑黢黢的矿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山林。华坪县不断探索“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修复、环境质量提升和群众增收致富的良性循环。2020年,华坪县地区生产总值达74.2亿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5%。


“云南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转型发展进程加快。”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周民欣说,2020年,绿色能源成为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42%(居全国首位),绿色能源装机、发电量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46个、67个百分点;绿色食品品种、品质、品牌培育不断加强,迈向价值链高端。2020年,云南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5%。



对外开放促联通


“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地缘相近,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2020年,我省新增设境外投资企业37家,对18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0.17亿美元,疫情影响下仍同比增长6.85%。”云南省商务厅副厅长浩一山告诉记者。


在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这个由云南建投集团与老挝万象市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合作平台正成为“一带一路”投资热土。截至2021年3月,开发区已累计完成投资8.17亿美元。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是党中央着眼于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战略布局,为云南确定的新坐标、赋予的新使命。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持续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云南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赵波说,云南以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大通道建设为先行,为辐射中心建设提供强力支撑。目前,中越铁路境内段已建成并实现全线准轨电气化,中缅方向大理—临沧铁路已建成通车,中老铁路预计2021年内建成通车。公路方面,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境外段中老高速万荣—万象段已建成通车。航空方面,截至2020年,云南累计开通南亚东南亚客货运航线55条,通航城市33个。


历经百年
云岭大地地覆天翻、日新月异
云南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努力成为
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奏响七彩云南的华彩乐章


打好三张牌 重塑产业链


党中央对云南工作高度重视,对云南人民深情关爱。“十三五”期间,云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云南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欠发达”仍然是云南基本省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云南最大的不足,加快发展仍是云南最大的任务。


进入新发展阶段,云南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自觉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要把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全产业链重塑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数字化发展,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奋力开创云南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全力建设区域性国际铁路枢纽


2020年12月30日,昆明至临沧D8127次动车组列车缓缓驶离昆明南站,满载旅客奔向世界佤乡临沧。飞驰的动车上,身着佤族服饰的乘务员们和旅客一起亮开嗓子,载歌载舞唱响了《阿佤人民唱新歌》。


这一天,临沧市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接入全国高铁网,我国西南地区新增一条铁路进出大能力通道。


佤乡第一代大学生田学明已年过80。1958年到北京求学时,他在路上花了23天时间。“那时就想如果我们阿佤山能通铁路该多好。”大临铁路通车当日,田学明不辞辛苦来到车站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1958年,国家投资兴建的准轨贵昆、成昆铁路相继开工,不断推动西南铁路建设大步向前。1966年,贵(阳)昆(明)铁路通车运营,从此,云南铁路与全国铁路联网,结束云南“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历史。1970年,被联合国誉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建成,这是中国第一条全线牵引动力内燃化的铁路。至此,云、贵、川三省的铁路交通网全面形成,整个西南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1997年12月,南(宁)昆(明)铁路建成通车,成为沟通大西南与华南沿海最便捷的陆上通道。


走进新世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建设在全国多地拉开序幕,云南铁路人也不甘落后。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南昆客专开通运营,云南接入全国高铁网,云南“飞”入了高速时代。


百年持续攀登,一路风景万千。1949年,云南铁路通车里程只有600多公里;2020年发展到4100多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1064公里,每天开行超过350多列动车组列车。云南昆明、曲靖、红河等10个州市先后迈入高铁(动车)时代,“八出省五出境”骨架网络基本成形。


走进新时代,云南铁路人将不负重托、抢抓机遇,立足云南新定位和铁路“十四五”规划,以开通运营中老铁路为契机,以全力打造区域性国际铁路枢纽、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前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率先成为助力西部大开发的榜样。


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


5月12日,云南省今年首批产自红河州建水县的2.6吨夏黑葡萄经昆明海关所属蒙自海关产地检验检疫后出口。


建水县有“中国早熟优质葡萄第一县”之称。云南澳际包装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立芳说:“此次出口将助力建水葡萄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提升云南水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优势明显。2018年,云南省作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部署。


3年来,云南省将绿色有机作为农业发展的导向,实施绿色有机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奖补。2020年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审核绿色有机奖补项目210个,预计兑付奖励资金超过亿元。云南连续3年组织“10大名品”和“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表彰活动,对121家企业实施近2亿元资金奖励。2019年,云南省还拿出6亿元支持20个县开展“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20个县通过用好省级财政引导资金,累计整合各类资金14.7亿元,累计撬动社会资本投资73.5亿元。”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绿色食品处副处长张小喆说。


通过高位强力推动、健全机制联动、加大投入拉动、完善政策促动,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据统计,2020年云南全省茶叶种植面积720万亩,有机认证茶园面积82万亩、有机产品认证数量1014个,面积和产品认证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花卉种植面积19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880万亩,云菜近70%商品外销,成为“南菜北运”“西菜东调”的重要基地……


2018年以来,云南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8个“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保持了16%的年均增速。“十三五”期间,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全国第14位提升到第九位。


“未来云南将抓好‘一县一业’,聚焦种业、电商两端,提升设施化、有机化和数字化水平,到‘十四五’末,实现茶叶、花卉、水果、蔬菜、肉牛等产业高速增长。”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胡波表示。



自主创新迈向国际舞台


“做疫苗这行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家国情怀。”在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森生物)控股子公司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溪沃森)会议室,沃森生物副董事长黄镇阐述着科技人员的初心。会议室外,国内首个mRNA新冠疫苗生产项目正全力推进。



“硬核”抗疫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多国科研机构和企业投入巨资,竞速疫苗研发。2020年6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显示,中国科学家携手疫苗研发企业,按照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5条技术路线开展研发。


作为一家有20年疫苗研发实践的企业,沃森生物义不容辞投入到新冠疫苗的研制中。为应对疫情不断变化的走势和防范病毒变异株引发的风险,在线路选择上,沃森生物布局了核酸疫苗mRNA、腺病毒载体、重组蛋白三条较难的技术路线。


据了解,mRNA疫苗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疫苗形式,基本原理是通过特定的递送系统将表达抗原靶标的mRNA导入人体,在体内表达出蛋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机体获得免疫保护。mRNA疫苗存在着很高的技术门槛,它改变了传统疫苗的生产方式,代表着疫苗研发最为前沿的技术。


凭借过硬的科研实力和相关各方支持,2020年6月,由沃森和军事医学研究院、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获得临床批件。这是中国该技术路径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mRNA疫苗,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尾声,即将开展海外Ⅲ期临床试验。


依托沃森生物强大的产业化能力和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国内首个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生产车间已于2020年底在云南玉溪开建。项目投资2.8亿元,一期生产能力2亿剂/年。“力争早日申请上市许可,实现创新技术应用于我国预防用疫苗研发和生产领域零的突破。”黄镇表示。



初心不渝


“让中国的孩子用上同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多同样好的疫苗。”20年前,时值中国疫苗行业市场化改革拐点,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几位年轻人创办了沃森生物。


“‘沃森’源于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詹姆斯·沃森,以示崇尚科学家的创新钻研精神。沃森生物英文名为WALVAX,是我们都热爱疫苗事业的英文首字母组合。”沃森生物董事长李云春这样解释公司的名字。


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需要资金多、周期长。沃森生物的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


沃森生物的第一个项目是立项开发“精制甲型肝炎灭活疫苗”,该项目很快得到云南省科技厅15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并获得科技部“863计划”200万元经费资助。2004年,看好疫苗产业前景,玉溪市又给予沃森生物生产基地和资金支持,让沃森生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了并驾齐驱。


2007年,沃森生物自主研发的“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上市,2年后,又推出“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这两个重磅产品,让沃森生物在疫苗市场站稳了脚跟。


2010年,沃森生物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成为云南首家登陆创业板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后的沃森募集资金共计23.75亿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疫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和高护城河的行业,充分的资金有效支持了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沃森生物董事会秘书张荔说。


上市后,沃森继续聚焦疫苗主业。2020年4月,历经15年努力,沃森生物研发的国内首支、全球第二款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上市。此前,仅有美国辉瑞公司能生产此类疫苗,且已垄断市场长达十多年。“这是沃森已研发疫苗中技术壁垒最高的产品,打破了数十项跨国公司专利技术封锁,且多项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被业内称为中国疫苗的现象级产品。”黄镇说。



逐梦世界


2018年9月,沃森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获得埃及进口注册批件,纳入埃及政府EPI,同年完成对埃及供应781万剂疫苗产品。这一年,沃森生物获得来自美国、印尼、孟加拉、菲律宾等8个国家的采购订单。


据了解,沃森生物也是中国唯一一家出口疫苗原液至美国的企业。


2020年,沃森生物实现营业收入29.39亿元,同比增长162.13%。其中国际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2017年以来的4年间,国际销售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5%。目前,沃森生物产品已出口至15个国家和地区。


在黄镇看来,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一直是企业的生命之源,也是支撑沃森从草根企业一路攀登,直至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关键。


20年辛勤耕耘,沃森生物共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112件,并在美国、俄罗斯、印度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在创业板上市的人用疫苗企业中,沃森生物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第一。


不过,对于要走向广阔国际舞台的沃森而言,这只是一小步。沃森要面对的是葛兰素史克、赛诺菲、默沙东、辉瑞四大疫苗巨头,其占据了全球疫苗市场总额的80%。


“下一个10年,我们将全面实现国际化、工业4.0和进口取代。”黄镇告诉记者。


老字号有新滋味


作为普洱茶产业龙头企业,云南大益茶业集团一直在为茶产业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努力。今年3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大益集团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远之“云南省第三届工业发展杰出贡献奖”。从2004年改制至今,大益“一心只为做好茶”。


1939年,为支持抗战、实业救国,范和钧先生和张石城先生在云南佛海县创建了“佛海实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通过茶叶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勐海茶厂这一特殊“出身”,彰显了实业救国的初心。


如今,勐海茶厂已成长为现代普洱茶领军企业,拥有“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荣誉。


近年来勐海茶厂响应精准扶贫政策,以产业扶贫为突破口,以“扶贫先扶智”为基石,帮助茶农转变观念,增强自身“造血”能力,10余年间收购毛茶支出资金54.22亿元,带动勐海县近30万茶农过上好日子。


发酵是普洱熟茶的核心技术之一。发酵技术迭代更新至今已有三代,从第二代到现在的第三代发酵技术革新都与大益集团有直接联系。


第一代发酵技术是茶叶自然发酵。第二代发酵技术是人工渥堆发酵技术。1973年勐海茶厂科研团队首次采用“渥堆法”,取得普洱茶快速发酵试验的成功。与第一代发酵技术相比,第二代发酵技术正式将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种制法,揭开了普洱茶产业的新篇章。第三代发酵技术是大益集团在2016年创制成功的“微生物制茶法”,不仅提升发酵的转化率,也使茶叶的品质和稳定性得到更好提升。第三代发酵技术使普洱熟茶的制作工艺更科学化、规范化。

据介绍,大益集团已投入1.3亿元研究微生物发酵,并且每年拨出销售收入的3%到8%作为研发经费。


作为传统行业,如何让更多的年轻群体认识茶、喜欢茶?大益集团2012年启动大益茶庭项目,旨在打造全新现代的饮茶空间,重新定义都市年轻人的茶饮方式。


2014年,大益茶庭首店在首尔开设,市场反应强烈。2016年,国内首家大益茶庭在上海开设,目前,大益茶庭已在广州、上海、昆明等地开设14家门店。大益茶庭积极寻求跨界合作,先后与国际品牌迪士尼推出多款联名茶品,将“80后”“90后”熟悉的迪士尼角色与中国茶文化深度融合,为传统农产品赋予新定义。


如何让人们更简单快捷喝到好茶?去年3月,大益集团研发十年的首款普洱茶饮料益原素问世,并迅速打开市场。


在推广茶文化方面,2020年9月,大益集团与广东宏远正式牵手合作,成立大益球迷总会,广东东莞男篮以“广东东莞大益队”征战CBA联赛。2021年5月1日,广东东莞大益队取得2020-2021赛季CBA总冠军,让更多年轻消费者重新认识了大益茶这个老茶企。


让老字号有新滋味。大益集团继承传统,又不断加入新元素,打造出一个多元化的茶叶品牌。吴远之表示:“大益在微生物制茶方面具备很强的竞争力,目前正筹划建设全球最大的普洱茶产业智造中心。下一个10年,大益将坚守科技创新主战场,以益原素系列产品为抓手,进行全球布局。”


自我突破焕发生机


1902年,曲焕章创制云南白药。119年来,云南白药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大健康产业领军企业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白药紧跟市场化步伐作出一系列改革。1993年改制为云南白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并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医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上世纪90年代,以创可贴为代表的新型产品快速抢占白药最核心的小伤口护理市场份额,使用不便且品牌老化的白药散剂年销量从鼎盛时的1亿瓶骤降至几百万瓶。


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状况,1999年,云南白药开始企业再造。通过设立内部创业机制、建立首席科学家制等,推出云南白药创可贴,成功塑造了产品的独特形象,重新夺回中国小伤口护理市场份额第一。


为进一步延伸白药的品牌竞争力,2006年,云南白药提出“稳中央、突两翼”的战略转型方向,将以创可贴为代表的材料科学和以牙膏为代表的个人护理产品作为发展的两翼,实现企业发展新的突破。2010年,公司提出“新白药 大健康”战略,稳步推进将传统中药融入现代生活,推出牙膏、豹七三七、洗发水、面膜、蒸汽眼罩等新型大健康产品,打造大健康产品和服务生态体系,成功实现公司形象和产品形象从伤科护理向为消费者创造现代健康新生活方式转变。


在战略指引和不断创新的支撑下,从2006年起,云南白药各项经营指标稳居行业前列,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元,品牌价值稳居行业第一,运营能力、管理效率、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身处竞争激烈的药品及快消品行业,云南白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努力从根本上把党的领导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统一,使党建工作有效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发挥应有作用。


中药研发总监朱兆云牵头完成的“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高级技师范志伟主持承担着“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员工羊云彬对Uhlmann公司设备进行的维护和技改创新,让设备运转数十年依旧如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工作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可靠力量,为企业凝聚起强大的战斗力。


2016年,云南白药在控股层面以增资扩股的方式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吸收了新华都和江苏鱼跃200多亿元民营资本,至2019年分阶段完成改革并实现整体上市。


胸怀家国 融入时代


从抗日战争时期范和钧先生与张石城先生创办茶厂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到新中国成立后曲焕章遗孀缪兰英把云南白药秘方献给国家,再到今天沃森生物的科技工作者们积极投身疫苗研发……云岭大地上,爱国传统和基因代代相传。


无论是兴实业还是办企业,企业、企业家和社会、国家的前途命运总是密切交织在一起。历史和实践证明,听党话、跟党走,将企业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融入时代,企业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才能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类市场主体蓬勃成长,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深化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给广大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和企业家们发扬爱国传统,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营销无国界,但企业家是有祖国的。办好企业要实现效益提升,也要将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新发展阶段,我国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握机遇、顺势而为,与祖国和时代发展同方向,广大企业和企业家们一定会有更大作为。



云岭大地展新颜


近年来,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云南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着力抓脱贫、固团结、强引领,打造了36个示范县、264个示范乡镇、3711个示范村,助推各族群众全部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实现示范区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2016年至2020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云南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进程加快,2020年,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全省单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累计下降14.56%。森林面积、蓄积量居全国第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云南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九湖保护治理等8个标志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十三五”期间,中越、中老、中缅国际通道高速公路境内段全线贯通,中越铁路境内段建成通车。航空方面,云南省已累计开通93条国际和地区客货运航线。2016年至2020年,云南省进出口总额由199.99亿美元增长至389.46亿美元。2015年以来,云南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持续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搭平台、建机制、促合作,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撰文:曹松、周斌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