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华文化
来源:云南日报
传承农耕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樊兴丽 王晓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更好赓续中华文脉,重在找准切口、找到落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耕读结合,赋予农耕文化新的发展活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自古以来,华夏儿女便以农为本,耕作为生。从古老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机械化耕作,农耕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农耕文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事活动、农具制作、农耕节庆等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些文化元素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高度契合。“应时”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依赖,通过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符合现代社会提倡的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理念;“取宜”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实现了农田生态平衡和土壤保护,与当今倡导的共生互利、绿色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守则”体现了尊重传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促进了社会和谐、共享、共赢的目标;“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呼应了当前提倡的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理念。
弘扬农耕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更是现代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农耕文化,我们可以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使之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为准则。
首先,农耕文化的弘扬有助于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日常生活。从节水节粮到循环利用,从传统种植技术到现代农业科技,农耕文化中的智慧和实践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加环保的选择。其次,农耕文化的弘扬对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传承和创新农耕文化,不断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再次,农耕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生态价值观和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增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态文明风尚。最后,农耕文化的弘扬对于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耕文化强调合作与共享,这可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耕读”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土壤中发展的耕读文化,“耕”不仅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还兼任“修德”与“悟道”的功能;“读”可以知诗书、达礼义。农耕文化与耕读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农耕文化为耕读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耕读文化则为农耕文化注入了精神内涵。
从生活层面上来看,“耕读”传承着劳动至上、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耕作耕田,读书诵经,俭朴务实,一心耕耘,这种传统生活方式让人们明白勤俭致富、孝敬父母之道。从文化层面上来看,“耕读”强调耕与读相结合,实践与知识并重,强调修身齐家治国。耕读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家规家训、修身治国之策。从精神内核层面来看,“耕读”文化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孝悌为本的伦理情怀。
耕读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所倡导的情感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以及道德教育,都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
推动农耕文化与现代发展有效衔接
耕读教育,作为中国古代最典型的教育模式之一,其核心理念为“耕读传家”,强调实践与理论的并行并重,以及“耕”与“读”的相促相融。新征程上,要推动农耕文化与现代发展有效衔接,不断创新耕读相结合的实践,加快耕读教育更好地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耕读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传承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是完善耕读教育实施体系。将耕读教育明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耕读教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将耕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农耕文化课,或是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跨学科融合课程;保障教育质量,着重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必修课程。二是整合耕读教育资源。建立学校与社区、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机制,共享教育资源;通过立项耕读教育的系列教材,推动优质课程与教材校际共建共享;建设一批具有鲜明耕读教育特征的优质示范课程。三是提升耕读教育的师资力量。组织专项的教师培训,提升其在耕读教育评价中的指导与实施能力;通过激励政策,吸引校外专家参与耕读教育,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一批既能讲台授课又能田间指导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建立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促进大中小学在耕读教育实践中的一体化建设,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和互补;农业高校结合学科特点和地域优势,建立起多方参与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五是将耕读教育与农业高校的“大思政课”建设相结合。推动思政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将耕读教育融入学科专业建设,培养既具备农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新农科人才。
校园作为耕读教育的主阵地,在加强耕读教育的文化浸润、让耕读教育焕发新活力等方面责无旁贷。以耕读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可担当民族复兴、乡村振兴大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人,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云南涉农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B2022005)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2025-02-11
下一篇:推进古籍保护 延续中华文明根脉 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