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统战新闻

292025-0416:38— 分享 —
以大统战工作格局之“势” 成统战学学科建设之“实”——第四届统一战线学论坛综述

来源:团结报

作者:宋菊芳

在毛泽东同志提出“统一战线是一门专门科学”这一重大论断80周年、习仲勋同志重申该论断40周年,以及首次把“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写入党中央文件25周年、习近平同志强调“统战工作是一门科学”10周年等一系列重要历史节点之际,4月19日至20日,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和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山东青岛联合举办第四届统一战线学论坛(以下简称“论坛”)。

论坛共收到405篇论文,数量及质量均创历届论坛之最。经论坛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评出63篇优秀论文。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主义学院系统等80家单位共150余位专家学者和统一战线学研究生代表参加论坛并开展交流研讨。

与会代表围绕“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统一战线学学科体系建设”主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一)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论坛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小宁在主旨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其本原是“人民”,并通过“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家政治制度得以体现。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王小鸿从为新型政党制度正名、揭示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特征等十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黄天柱表示从文化自信向制度自信的跃迁是通过文化符号系统重构政治共同体价值根基的过程,其底层逻辑是通过文化认同建构政治认同。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吉秀华从逻辑理路和鲜明特征两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作了阐述。

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军立足青岛统战智库的实践,认为以智库建设赋能多党合作制度效能提升,既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变量,也是彰显制度优势的生动窗口。

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于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革命进程中建构起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并通过不断地自我革命,持续为该制度成长提供内生动力。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禹文浩以农工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为例,提出其不仅是对新型政党关系的先行探索,更在推动民主进步、促进文明互鉴等方面彰显了创新性价值。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毅认为,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需通过重构概念范畴、创设新命题、构建新理论框架与价值重述的多维路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阐释框架。

中国石油大学讲师毕松认为,要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在理论层面明确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载体及话语权层级结构。

山东建筑大学讲师梁可妮提出,要从最基本的政党概念入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从产生方式、政党使命目标、政党制度的结构功能等方面何以不同。

青岛农业大学讲师赵婷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之合作型党际关系丰富了政党制度理论,代表型党群关系创新了民主政治理论,互嵌型党政关系发展了国家治理理论。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李玟萱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创造了新型“政党关系模式”“执政参政范式”“民主实现形式”“国家治理形态”。

中国石油大学讲师吴凡认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以价值上的整合性、结构上的稳定性、运行上的有序性、治理上的有效性等实现了政治发展、社会稳定与治理优化的动态平衡。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王艳从制度安排、制度执行、政策供给和制度环境四个维度探究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机制。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天文提出应该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重大制度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山东大学教授蒯正明提出,“数字政协”作为政协履职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实践形式,不仅为凝聚思想共识提供有效载体,也为委员有效履职等提供新途径。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杨绪强阐述了人民政协应以“人民政协为人民”为价值追求、以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为基本途径等,成为最大限度凝聚共识的协商平台和制度空间。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徐启瑞提出,新时代新形势要求人民政协“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承担起政治引领和凝心聚力的重大政治责任。

(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王延中在主旨报告中,从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大论断、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方向和根本遵循等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徐芳着重对中华民族概念的百年演进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文本梳理,她提出要构建以我为主的中华民族话语体系。

信阳师范大学副教授韩志宏探讨了“有形有感有效”的主要内涵、内在逻辑,并从形式、内容、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卢鹏全面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

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娜娜从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营造互惠共赢的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城市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见建议。

青岛农业大学讲师王禹栋着重阐述了泰山文化特别是泰山石敢当文化标识对于羌族聚居地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南忠浩探讨了长征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长征精神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

(三)关于宗教中国化

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金刚从宗教“会通儒学”传统的角度,强调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东风,助推新时代宗教不断进入“内涵式”中国化境界。

苏州大学研究员王清华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分析,提出推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牢牢占领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多措并举做好信教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

(四)关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海群认为引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中国式现代化当中担当作为,既要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参与和联系,也要回应其要求和期望。

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路中康通过对本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情况的实地调查和资料梳理,分析了现状与特点,探讨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制约因素及对策。

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李腾针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提出应从多维度系统推进,实现“覆盖无盲点、服务有温度、互动可持续、技术有支撑、治理有贡献”的立体化目标。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章子怡着重探讨了新的社会阶层联合会组织发展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五)关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刘树升提出民营经济“两个健康”与中国经济“光明论”互相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需要形成系统合力,持续营造中国经济光明态势。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黄小菁分析了青岛市“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经验,为各地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工作提供了启示。

(六)关于港澳台侨及海外统战工作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林伟阐释了“一国两制”实践新阶段的理论内涵,提出助力特区政府良政善治的功能定位,推动面向基层的精准服务,发展壮大“一国两制”统一战线等。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齐振瑜探讨了归国留学人员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战略方位、风险图谱,提出构建“价值导向—安全防控—教育浸润”的思政引领等创新路径。

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闻菲提出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中,需要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适性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分析“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未来完善之道。

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教师张继超探讨了以中华文化助推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主要挑战和实践路径,提出通过情感纽带作用塑造两岸同胞的共同价值共识等建议。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刘正阳从鲁籍旅非华人华侨的特点等入手,探讨了鲁籍旅非华人华侨在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复旦大学教授肖存良指出百年统战史上存在着历史和现实两种大统战工作格局模式。他提出的“政党—国家—社会”框架,为理解并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提供了新视角。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宋菊芳针对当前大统战工作格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着力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把握好技术进步与政治引领的关系等建议。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杜孝珍围绕如何增强统战意识,提出要遵循意识生成规律,构建以生态营造为动力基础,以主体协同、渠道融通与机制推动为资源保障的培育与强化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副研究员彭现堂根据对16所高校的调查分析,提出健全完善高校统战工作责任制、优化高校统战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发挥高校基层组织作用等对策。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赵国华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制度建设并持续提升其效能的思考。

毕节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陈驰指出统一战线“地域+领域”帮扶毕节模式是运用“大统战”工作思维的时代产物,是增强“大统战”工作意识的优势彰显,是凝聚“大统战”工作合力的重要抓手。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万立提出通过组织架构优化、职责分工明确、政策制度完善等,推动大统战工作格局不断发展完善。

三、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探索和展望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授许奕锋提出统一战线学具有政治学门类属性,要结合政治学建设经验建构自身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建构统一战线学自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黑龙江省委党校四级调研员史苏提出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三步走”的构想,以及增设研究基地、加强专业期刊建设、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专业研究机构等建议。

南开大学教授徐行以周恩来对社会主义时期统战工作的思考为题,得出坚持党的领导、重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用、广交党外朋友、考虑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等启示。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花勇从法学的角度辨析了统一战线党内法规的内涵层次、体系架构与功能定位,强调统一战线党内法规的功能是多重的。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龚少情立足统一战线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要增强认同意识、直面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探查基本规律与内在动力等思考。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四级调研员王天海阐述了统一战线学的知识论纲,强调通过提炼本土化标识性概念等,形成学科自身的概念、范畴与知识论原理。

南京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王东围绕统一战线学话语体系的总体性建构,重点分析了“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等问题。

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乔晓艳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话语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等。

四、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实践路径与方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瑜从实践路径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如何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姜海军探讨了儒家文化对新时代统战理论的重要作用,提出“仁爱”思想为其奠定了情感基础,“和而不同”为其提供了哲学依据等。

北京市委党校教授周美雷阐述了新时代加强统一战线领导权建设的三个着力点,即着力加强领导权建设,着力在大团结大联合上,着力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王振海认为统战思维是统战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方法论指导,应当把纯学理研究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树立明确的问题导向。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张晋岚提出应从工作主体、对象、手段、话语、制度等层面实现安全治理联动,提升新时代网络统战工作的总体安全保障力。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路运占提出要通过数字技术加快推进数字统战建设、统战场域重塑和统战方式方法创新,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网络统战工作赋能增效。

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念兴昌从网络统战话语体系建构、话语进路、现实问题与有效路径等方面,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郑宜帆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战思维建构出发,分享了为什么要重视思维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统战思维建构的要求。

本届论坛以“大统战工作格局下的统一战线学学科体系建设”为核心,汇聚各方智慧,激荡思想共鸣。从理论框架的深度探讨到实践路径的创新谋划,从历史经验的系统梳理到时代命题的精准回应,与会专家学者以多元视角勾勒出统一战线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新图景。

大统战工作格局不仅是时代赋予的战略要求,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还是统一战线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场域。展望未来,统一战线学必将立足中国实践、彰显中国特色,在守正创新中完善学科体系,在服务大局中提升学术品格,以大统战工作格局之“势”,成统战学学科建设之“实”。

十年来,统一战线学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面临许多现实问题。统一战线学的建设发展,事关巩固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事关统一战线专门人才培养,事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为更好推动统一战线学建设与发展,建议:一是进一步争取重视支持,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学”作为发展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新的伟大工程”;二是进一步加强协同联动,更好凝聚与大统战工作格局相适应的统一战线学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进一步提升论坛质效,为发展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研究破解统战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等,更好发出论坛声音、服务中央决策、助推人才辈出。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