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统战新闻
来源:“今日民族”微信公众号
作者:赵敏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民族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要大力挖掘、精心提炼各民族文化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元素,以及贯穿其中的爱党、爱国、爱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推动各民族文化、思想、价值观共同熔铸中华民族精神,打牢交往交流交融、相知相亲相惜的思想基础,系牢人心归聚的精神纽带。要在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中大力宣讲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具有明显优越性,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把握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特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人心,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认同,深化各民族唇齿相依的血肉情感。要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和传播体系,在城乡建设、重大活动中广泛使用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创作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艺术作品。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改革发展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对“合”“和”文化的尊崇,对多元一体、家国同构的向往和追求,是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与文化品格,是各族人民长期和睦共处、国泰民安的深厚根源。要统筹发展与安全,把是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稳边固边、反对分裂作为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要常态化开展“五个认同”宣传教育,把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性讲好讲活,把中华民族同舟共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荣辱与共关系,骨肉情深、血肉相连的生死与共关系,守望相助、同呼吸共命运的命运与共关系讲深讲透,凝聚起全社会的广泛共识,构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人心长城。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改革发展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美好生活相结合,把加大民族地区扶持力度与提升各民族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把最大限度创造就业和发展机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把增强民族地区综合实力与妥善调节收入分配相结合。要聚焦“赋信心”抓好党建引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主线聚焦,让各族群众从身边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中切实感受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唱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旋律。要聚焦“赋动力”推动共同发展,完善民族地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推动特色产业体系化发展,大力开展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跨区域、跨省区、跨行业的联创共建活动,常态化开展结对结亲、连心连情、公益助力、同心圆梦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联力联心中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聚焦“赋内涵”增进惠民实效,在谋划发展、安排资金、落实项目等各方面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社会治理、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兴边富民等工作融合推进,引导各族群众将感恩之心转化为奋进之志、生态之美转化为发展之源、团结之花转化为幸福之果。
作者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上一篇:聚焦主题 注重实效——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2025-04-18
下一篇:最后一页 202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