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宣传
来源:云南政协报
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协商民主文化建设
郭周静
协商民主文化不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也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密不可分。以“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指引,探索切实可行的路径,对推动协商民主文化培育发展、提升治理效能意义深远。
推动理论创新,夯实协商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协商民主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和传统文化,推动协商文化理论创新。一方面,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协商的思想,结合我国丰富的协商民主实践,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理论观点,为协商民主实践提供精准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智慧,要从中汲取营养,并对这些传统智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协商文化理论体系。同时,加强协商文化理论研究的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研究人才,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相关研究课题,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交流与传播,为协商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挖掘协商文化的历史底蕴。中华五千年文明长河中,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智慧,从西周“国人暴动”后的“共和行政”,到《尚书》记载的“谋及卿士,谋及庶人”决策方式,均展现了古代协商共治的实践雏形;“以和为贵”“兼听则明”“天下为公”等理念更是为协商文化注入了深厚的价值底蕴。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从制度设计、伦理规范、价值取向等维度提炼协商文化的核心要素,例如在协商实践中,倡导以和为贵的协商氛围,鼓励各方在相互尊重、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减少对立与冲突;秉持兼听则明的原则,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情况,避免决策片面性;弘扬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引导参与协商者立足公共利益、秉持国家民族大义,防止个人私欲过度膨胀。通过将传统文化中的协商理念与现代民主制度相融合,使协商文化既扎根于历史土壤,又彰显时代特色。
立足中国实际,构建契合国情的协商文化实践体系。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社会结构复杂,不同地区、群体间的利益诉求多元,这要求协商文化实践必须扎根现实土壤。一方面,需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聚焦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社会矛盾化解等重点领域,搭建多样化协商平台。如在社区治理中组织居民代表、社区工作者、政府部门人员等多方参与协商;在乡村振兴中搭建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协商平台,让群众在身边事情的协商解决中感受到民主的力量。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完善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制度机制,实现协商民主在国家治理层面的高效运行。同时,结合数字化时代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协商平台,拓宽民众参与协商的渠道,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协商的便捷性和效率,使协商文化真正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式。通过将协商民主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构建起符合国情、贴近群众、行之有效的实践体系,让协商真正发挥效能。
强化教育引导,培育全民协商文化意识。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培养民众的协商文化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将协商民主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例如,在中小学课程中设置民主协商实践课程,通过模拟议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培养青少年的协商意识与沟通能力;在高校开设相关通识课程与专业学科,深化学生对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认知。在社会教育方面,依托社区、单位等基层组织,广泛宣传协商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实践案例,提高民众对协商文化的认知度。针对不同群体特点,组织专题培训,提升公众参与协商议事的能力,让协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工作中践行协商民主,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协商实践,逐步营造全社会重视协商、参与协商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讲师、《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编辑)
上一篇:金永梦:木府作为文化地标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025-06-28
下一篇:最后一页 2025-07-09